搜索
首页 《李工部挽歌三首》 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

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

意思:块石生苔藓,荣名还有很多。

出自作者[唐]张说的《李工部挽歌三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悲凉的笔调,描述了一个人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回首过往,感慨万千。 “锦帐为郎日,金门待诏时”,描绘了这个人曾经在宫廷中的生活,他曾是皇帝的侍从,等待皇帝的召唤。这是他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是他人生旅程的起点。 “杨宫先上赋,柏殿几连诗”,描述了他曾经为宫殿所做的赋和诗,这些作品展示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瞬息琴歌断,凄凉箫挽悲”,描述了他生命的最后阶段,琴歌箫声已经中断,周围充满了凄凉和悲伤。 “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师”,他回首望去,看到了他曾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那里充满了他的回忆和情感。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从”,他最终的归宿是在西陵,这是他一生的愿望得以实现。 “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描述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对生命的留恋。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描述了他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和他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悲痛。 “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无奈和无法挽回的悲痛。 整首诗充满了对生命的留恋和对人生的感慨,它以一种深沉而感人的方式描绘了一个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所经历的情感和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人的悼念,也是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刻,不要忘记过去的美好回忆和未来的期待。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锦帐为郎日,金门待诏时。
杨宫先上赋,柏殿几连诗。
瞬息琴歌断,凄凉箫挽悲。
那堪霸陵岸,回首望京师。
宅兆西陵上,平生雅志从。
城临丹阙近,山望白云重。
会葬知元伯,看碑识蔡邕。
无由接神理,挥涕向青松。
常时好宾客,永日对弦歌。
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
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处。
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
作者介绍
张说(yuè)(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文学家。

张说早年参加制科考试,策论为天下第一,历任太子校书、左补阙、右史、内供奉、凤阁舍人,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因不肯诬陷魏元忠,被流放钦州。后来,张说返回朝中,任兵部员外郎,累迁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书侍郎,加弘文馆学士。

张说拜相后,因不肯党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尚书左丞,后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姚崇拜相后,张说被贬为相州刺史,又贬岳州刺史,在苏颋进言下,改任荆州长史。张说在担任天兵军大使时,持节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被召拜为兵部尚书。后又讨平康愿子叛乱,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升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学士,并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

张说脾气暴躁,与同僚关系不睦,而且生性贪财,因此遭到弹劾,被免去中书令,后被迫致仕。不久,张说被起复,先为右丞相,又任左丞相。开元十八年(730年),张说病逝,时年六十四岁。追赠太师,谥号文贞。

张说前后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为开元前期一代文宗,与许国公苏颋齐名,号称“燕许大手笔”。

关键词解释

  • 碑石

    (1).作碑之石。亦指刻有文字的碑碣。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庙前有碑,碑石金生。 干寳 曰:‘黄金可採,为 晋 中兴之瑞。’”《南史·萧恭传》:“是夜闻数百人大叫碑石下,明旦视之,碑涌起一尺。”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三字经》:“ 西奈山 ,显神蹟,命 摩西 ,造碑石。” 叶圣陶 《登雁塔》:“单说那碑石经历了一千四百年,文字还很完整,笔画还有锋棱,可见石质之坚致。”
  • 苔藓

    读音:tái xiǎn

    繁体字:苔蘚

    英语:moss

    意思:(苔藓,苔藓)
    苔和藓同属隐花植物中的一个大类,有很多种,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一般不细加分别,统称苔藓。
    南朝·齐·谢朓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WWW.83334.CN